其他
让绿色成为底色,泸州生态加速“融圈”
城下人家水上城,是酒城泸州的写照。作为长江出川最后一道关口,泸州肩负着长江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和使命。
在抢抓“一带一路”,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中,泸州坚持生态立城,让绿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。
近年来,泸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。今日的泸州,正以奋进的姿态,加速书写“融圈”的泸州生态故事。
筑牢屏障,护江出川
江城泸州,滚滚长江穿城而过。
泸州地处四川省东南、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部,长江、沱江、赤水河在境内交汇,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96条。长江“黄金水道”流经泸州境内136公里、约80%水量从泸州出川,泸州也因此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、四川最大的港口城市。
守着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,泸州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泸州长江段的江水以什么质量出川,意味着泸州代表四川向全国交了一份什么样的长江大保护“答卷”。
2020年1月1日零时起,长江干流江段以及沱江、赤水河等重要通江河流江段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,靠着长江“讨生活”十多年的江阳渔民王彪,从这一刻起退捕上岸,从捕鱼人变成了一名护渔员。如今,王家两代捕鱼人,都已开启上岸后的新生活。
2020年,泸州市率先在四川省展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,制定出台《泸州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》,累计投入禁捕相关资金1.14亿元,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开展补偿。
同时,泸州市对长江干流岸线进行全面清理整治,94个岸线利用项目全面完成整治任务。泸州段长江干线原有码头73座,经过整治,58座非法码头得以取缔,并全部实现生态复绿。在全国“两非”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,泸州市作经验交流发言,“泸州经验”全国推广。
近年来,长江出川断面水质一直稳定保持二类标准。不久前,有摄影爱好者捕捉到一群天鹅在长江上嬉戏的画面,据江边老渔民说,这可能也是时隔30年,天鹅再次出现在泸州长江边。除了天鹅,近年来,许多野生鸟类比如红嘴鸥、苍鹭、鸬鹚等也经常光顾泸州,长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景象。
生态建设,惠及百姓
绿草茵茵,鲜花盛开,傍晚的龙马潭区老鹰坵湿地公园热闹起来,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到这里走一走。
“以前哪有这么安逸哦,之前又脏又臭,大家都不愿意过来。”石樑社区居民苏邦群感慨地说,老鹰坵湿地公园建好后,她几乎每天都要约上朋友来走一走。“空气清新,路也修得好,现在的老鹰坵漂亮又安全。”苏邦群说。
三年前的老鹰坵却完全不是现在的模样,设施老旧,截污管网体系不完善,污水溢流长江,一度是环保的负面典型。针对存在的问题,泸州市积极整改,先后制定了应急治标、长效治本、提升改造三类整改措施。通过开展罗汉、高坝片区雨污分流和实施老鹰坵区域生态湿地公园项目等举措,高质量地完成问题整改。
老鹰坵市政排污口的整治成效明显,在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中作为全国正面典型予以肯定。曾被当地人嫌弃的杂乱江滩,如今变成了大家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。老鹰坵的华丽蜕变,折射出的是泸州市坚决落实生态环保问题整改的决心。
在整治过程中,泸州市坚持把百姓的认可和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,将工业思维与农业思维相结合,在采取控源截污、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的同时,同步实施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等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,努力将环境问题的“痛点”变为生态建设的“亮点”,让老百姓尝到了“甜头”。
在泸州,像这样的生态环境“蜕变”,老鹰坵并不是唯一一个。
作为长江一级支流的清溪河,曾经由于历史原因,仅纳溪段就有12家工业企业,污水混排直接导致清溪河入长江水质长期保持在四类左右。从2013年开始,当地政府在整治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的同时,实施了旅游设施建设,昔日被污染的清溪河摇身一变,成为热门景点,并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“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”。
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改变,不仅百姓受益,也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的统一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是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五年。
跨省合作,携手“融圈”
生态“融圈”,泸州市始终坚持高位推动。市委书记、市长、长江市级河长多次赴重庆共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就加强长江等跨界河流联防联控、司法协作,建立长效机制、协同推进生态保护达成一致意见。
不久前,川渝两地检察院协作,共同成立濑溪河司法保护增殖放流示范点,并现场投放1.3万余尾鱼苗。示范点的建立,是包括泸州在内,上下游齐心协力,共同守护濑溪河,促进该水域生态保护的结果。
濑溪河发源于重庆市大足县,流经重庆市荣昌区,泸州市泸县、龙马潭区,是川渝两地协同推进水污染联防联治的重点河流。去年6月5日,四川省生态环境厅、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,泸州市与重庆市大足区、荣昌区携手,在濑溪河注入沱江的交汇处举行泸州市2020年“六五环境日”主场活动,这是泸州与重庆毗邻地区第一次共同开展“六五环境日”活动。“川渝共护濑溪河”专项行动也于同日启动,进一步推动泸州、大足、荣昌在跨区域流域信息共享、联防联控、污染共治等方面深化合作。
泸州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“融圈”步伐越来越响亮,像这样的跨省跨区域联合协作也越来越多。
泸州市与宜宾市、贵州遵义市、重庆江津区等毗邻地区建立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机制,与成都、内江、自贡等5市签订沱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。分别与宜宾市、重庆市江津区签定《河长制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管合作协议》《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》《长江流域边界水域河道监管合作协议》《长江河道管理协作联动协议》等合作协议,对协作的基本原则、管护范围、联动预警、联合执法、纠纷调处、信息共享等重要问题达成共识,强化了长江出川交界水域岸线、非法采砂、船舶停靠等突出问题的治理保护。
区域联治,则让生态执法更有力量。5月26日,来自泸州市、重庆市的10名执法人员,在重庆开展了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。短短时间,泸州市已联合重庆市江津区、永川区、荣昌区生态环境局,多次协同开展区域联合执法,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。
跨区域、跨流域共护河流的同时,泸渝两地也积极协同治“气”。去年6月22日至24日,泸州、江津、永川首次联动帮扶工作在永川区开展,针对交界区域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、氮氧化物及其他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开展督导帮扶。自去年9月起,泸渝两地每月定期在永川、江津、泸县、合江开展川渝两地大气帮扶检查。
一系列治理行动,正是泸州推动生态“融圈”的实践,也是泸渝两地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的深入落实。两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信息互动共享平台搭建起来,两地企业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有效监督,泸州的生态“融圈”脚步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来源丨川江号 记者:许亚琴
编辑丨王兴权 刘宇洲
●付小平带队调研督导龙马潭区生态环境保护、疫情防控、民营经济、森林防灭火工作
●0830-2610593,请将你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违法行为告诉它